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存錢方法」標籤的文章

為什麼你總是存不到錢?破解5大「存錢失敗」心理陷阱,學會真正存下人生第一桶金!

很多人都有存錢的計畫,卻很少有人真的能把錢存下來。 你可能已經試過記帳、限制花費,甚至使用各種省錢app,但每到月底,存款帳戶依然可憐巴巴,讓你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適合理財? 其實,問題往往不是出在「行動力不足」,而是你可能誤踩了某些無形的心理陷阱——這些思維模式會悄悄偷走你的錢,讓你一次又一次存錢失敗。 今天,我將結合自己過去五年,從月薪三萬的小資族,透過副業、自媒體、教學斜槓轉型,最終達到年存百萬、月收六位數的經驗,和你分享五個影響「存不到錢」的關鍵心理陷阱。 如果你也想在2025年,真正存下人生第一桶金,請認真看完這篇文章,因為它可能會徹底改變你對理財的看法。 思維陷阱一:專注在「省錢」,卻忽略了「開源」 在我23歲、月薪只有三萬的時候,我以為「省錢」就是理財的全部。 我開始限制自己的一切:不出門聚餐、不買衣服、不學課程,甚至連搭車都要精算路程。每月雖然能硬擠出70%的收入存起來,但存到兩萬的同時,也壓縮了我的生活品質、學習機會和人際關係。 直到後來,我開始利用下班後的時間經營副業——自媒體寫作、接案設計、線上課程,收入慢慢成長到七八萬以上。此時,即使只存50%,我也能輕鬆存下三萬多元,而且還能兼顧生活品質與成長。 這讓我深刻明白: 省錢,只會讓你局限當下;開源,才能改變未來。 當我們把焦點從「怎麼花更少」轉移到「怎麼賺更多」,你會自然而然開始培養新的技能、創造新的收入來源,甚至開始累積屬於你的人生資產。 想改變存不到錢的命運嗎?從今天開始,把注意力從斤斤計較的帳單,轉移到思考:「我能多做什麼來增加收入?」 思維陷阱二:用「花錢」當作壓力的解方 你是不是也常在壓力大的時候,點了一堆外送、美食慰勞自己? 或是,刷卡買了一個其實用不到但「看起來會讓自己快樂」的東西? 這種「壓力轉移」的行為其實非常普遍,甚至是大多數人的日常習慣。但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這點,長期下來就會變成「用快樂抵押未來」的惡性循環。 我曾經也是這樣的人。每次案子多到爆炸,或是感情失落時,就想用大餐、精品、旅行來「逃避現實」。但這些短暫的快樂,卻讓我無法累積資產,也沒有餘力追逐更大的目標。 你不需要完全放棄享受生活,但我們可以 選擇一種更便宜、更健康的方式來舒壓 。 像是: 一個人的徒步登山(免費又紓壓) 用手機冥想app睡前放鬆 拿起筆記本寫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