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前言:ETF是什麼?跟基金有什麼差異? ETF是近年來非常熱門的投資工具,尤其在台灣各大投信紛紛推出新ETF。但是,你是否好奇: ETF到底是什麼?它跟我們耳熟能詳的「基金」到底差在哪裡? 一句話點破關鍵: ETF也是一種基金,但它的買賣方式、費用結構、投資思維與標的都與傳統共同基金有顯著差異。 接下來這篇文章,我將一步步講清楚、說明白,幫助你看懂ETF跟基金之間的關鍵差別、優劣比較,以及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。 二、ETF是什麼?為什麼常被叫「指數型基金」? ETF 全名是 Exchange Traded Fund(交易所買賣基金) ,是可以像股票一樣在交易所中即時買賣的基金。台灣人習慣把它稱作「指數型基金」,但這樣的翻譯其實有點誤導,因為不一定所有ETF都只能追蹤指數。 ETF 源自 1990 年代,由美國費用低廉投資先驅約翰·伯格(John Bogle)所開創,目的在於降低大眾投資整體市場的門檻。過去如果你想投資「臺灣加權股價指數」,就必須買入所有成分股,不但麻煩、費用高,而且曾經臺股沒開放零股,普通投資人很難參與。直到 ETF 出現,才可以像買股票一樣,一口氣持有一籃子成分股。 三、ETF vs 共同基金:四大核心差異整理 1. 買賣方式:即時 vs 延遲結算 ETF :可透過券商帳戶在交易時間內即時掛單買賣,成交價格與行情同步,交易過程像買賣台積電。 共同基金 :屬於「信託架構」,投資人買進/贖回需透過基金公司處理,且每天僅按一天一次的「基金淨值」(NAV)結算,通常需數個工作天才完成交易。 2. 操作方式:被動式 vs 主動式 多數 ETF 為被動式 ,依照特定指數成分股持有,追蹤指數表現,例如標普 500 ETF(SPY)。 共同基金多為主動式 ,靠基金經理人選股操作,力圖打敗大盤。但研究顯示,主動基金長期表現不一定優於市場指數。 3. 費用結構:低 vs 高 ETF費用低 :因為被動管理,管理費通常在 0.05%~0.3% 之間,例如 SPY 只有 0.0945%。 共同基金費用高 :包含管理費(經理費)、保管費、銷售手續費等,年費率常落在 1.5%~3%。 高費用低報酬意味長期投資恐難累積財富。 4. 投資標的範圍:廣 vs 限 在 台灣,基金限於股票或債...